当前位置 >> 首页 >> 佛教知识 >>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

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

更新时间:2024-03-29 07:15:41

一、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

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,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,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。多生多劫以来,我们都在六道当中轮回,头出头没。今天,我们能够来到清净的三宝地,与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出家同学、在家同修一起修学佛法,显得更加难能可贵,尤其在末法时代更是不可多得的。

为什么有这么多发心纯正、知见正确的人,能够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照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?换一个角度看,在未接触佛法以前,我们身边是一些什么人,我们认识结交的是一些什么朋友?我们现在身边是一些什么人,是一些什么朋友?过去那些朋友天天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内容,我们自己又是同对方天天谈些什么话题,说些什么话,做些什么事?有时候一回想就会觉得很害怕,也会觉得很无聊,更多的情况下会觉得无奈、无助。这些大家都能感受得到,觉察得到。来到三宝地以后,接触良师益友和同行善友后的那种欢喜快乐,那种自己对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、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。

我们所得到的佛法的真实利益,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创造的,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发明的。我们都是跟佛法僧三宝,跟历代的祖师大德、善知识学习的。未成佛以前要一直学习,难学能学,尽一切学。我们都是在学习的阶段、修行的阶段、完善自我的阶段、超越自我的阶段。不仅我们在家的同修要学,我们出家的同学亦复如是,更需要学,要学得更好,才有能力去带动在家的同修,大家一起来学。只有我们学得比较久、比较长的同学越来越好,才有能力更好地护持僧团,才有能力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进入三宝地,进入佛门,共同修学佛法。这就是我们生命同佛法的联系,佛法在自己生命当中扎根的体现。

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常会遇到问题、遇到困难、遇到烦恼,这些都在所难免。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?我们遇到烦恼、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。如果我们不学佛法,会认为有烦恼很正常,甚至会认为只有把烦恼发泄出去,烦恼才不会在自己内心留存。佛法对这点的认识刚好相反。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的种子、有业的种子、有烦恼业的原因,就会导致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非理作意、虚妄分别,一大堆错误的、片面的看法和见解都会出现。

二、佛法与世间法

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后,已经完全了知、通达真相,亲自证悟到诸法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胜义谛 ——涅?,成佛的境界。这些成佛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,是可以用语言文字、逻辑去说明的,也是能够为所有的人所验证的。我们要来体验、用功,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法、开示,一步一步去实践,我们也会有感受和体会,能够得到快乐,逐渐会进步,会越来越好。

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?我们学的教法是佛陀的语言,佛陀的语言表达的是佛的境界,佛的境界是至善圆满、清净圆满的境界。圆满代表一切,圆满是没有欠缺,圆满是没有偏颇。凡夫的语言都是世间法,凡夫的文字也是世间法。世间上所有的语言跟文字不足以用来说明、诠释佛法,因此,佛法传入中国以后,很多新的名词、词汇、文字出现了。

在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我们学习佛法要从语言、文字、音声入手,但是佛法的语言、文字、音声跟世间法的语言、文字、音声又有差异。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,在世俗社会所熏习、理解、掌握的语言、文字、声音,我们的思维、我们的思考等,这一切都是根据世间法来的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考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维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逻辑推理。久而久之,我们对佛法不仅学不进去,甚至会越走越远,越学越离题。学来学去,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佛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,他要让我们做什么,他要让我们成为什么。

世俗社会里有很多的痛苦,当然也有少量的快乐,归根结底苦多乐少。我们学佛法就要慢慢去解决这个问题,让快乐越来越多,痛苦越来越少。世间法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只会让痛苦增加,快乐减少;佛法会让快乐增加,痛苦减少,最后没有痛苦。这种价值观,这种究竟的目的,与世间法是不同的,也可以说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子。这就是宗教,就是佛法。佛法本身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所需要的,也是我们个人生活的核心内容。如果我们没有佛法的行持,没有佛法的实践,不懂佛法,我们的生活就缺乏核心部分,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彰显不出来、体现不出来。体现不出我们生活的意义,自然而然我们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了。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有乐趣,我们的行为为什么有意义,其原因就是有佛法。

三、名相无自性 善法是良药

1、虚妄的名相

佛法一方面既要借助语言文字,一方面又要不被语言文字所拘泥,超越语言文字。这就关系到我们如何来理解语言文字的问题,“名”和“相”的问题。比如说大家看到我的手,你可以说它是一只手,也可以说这一只是左手,这一只是右手。为什么说这是右手、这是左手?这是对我的这个身体来讲,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右边,就是右手;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左边,那么它就名为左手。但是它同时又可以叫做手,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两只手。

我举这个比喻的目的在哪里?左跟右的名言,是对自己的身体来讲,反过来讲,如果不对自己的身体来讲,那么左跟右的名言就没办法安立。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事物,都会给它安立一个名言。安立一个名言以后,我们才有办法听到这个名言,内心浮现出这个物体的相状、形象。我们听到某某人的名字,我们内心里面即刻就能够显示出某某人的形象;我们听到某一个建筑物的名字,如人民大会堂、故宫,内心里面即刻就能够显示出它的相状。这就是名跟相的一种关系。反过来说,名里面包括了一定的内容,或者说是包含了特定的内容。那么相呢?相状,每一个法,世间法也好,出世间法也好,也包括了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状态和内涵。

世间所有的名、相都是变化的,是假名假相的安立。假名假相的安立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我们从小到大,时时刻刻都在变化,所以这个相是假的,它是能够变化的。我们的名字也是一样的,你可以改名字,你今天可以这么叫,明天你换一个叫法。你说我现在要改成什么名,到派出所一改就可以了。事实上,我们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这些假名、假相当成真的,执著于我们自己的假名、假相,由此引发一切的问题。

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皆空,名相也都是空的,都是无自性的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、我们心意识所感觉到的,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。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上一切法的虚妄分别,种种的名跟相,目的不是要来否定这个世间,而是告诉我们,不要执著于这个世间,不要迷恋于这个世间,要超越于这个世间,要解脱于这个世间一切的名跟相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用对治法,用佛法来对治自己对假名、假相的执著。我们要慢慢去培养这种力量。这种力量的培养需要靠佛法、靠修行、靠用功,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对治。

我们认识烦恼的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。我们怎样下手,怎样去对治呢?刚才谈到了对名相的认识,接下来怎么办呢?

2、善心生智慧

现在的人都非常聪明,智力很好。我们常常会听到“聪明过人”这句话,但是我们没有听说过“善良过人”。很聪明的人不一定很善良,很善良的人不一定很聪明。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善良,变得越来越好,对所有的人都善良。一个人的本性、本心、身语意三业清净无染,无私无我,并且具足悲心、愿力,他自然而然就会善良。我们学佛法,与其说是培养我们的能力,培养我们的文化知识、智慧,倒不如说是培养善心、良心,培养我们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启发我们的佛性。

反过来说,我们有这种心理,我们内心有这样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,这就是佛法的种子在我们内心扎根、发芽的一种体现。如果我们内心具足善良,自然而然我们的智慧就会显发,因为他对人事物的看法、认识和判断是不同于世间人的。我们要从有漏的善法,逐步转变到无漏的善法、无为的善法,所以佛法要解决的是善跟恶的问题,也就是烦恼与智慧的问题。智慧就是善,烦恼就是恶。善、恶的特点就是从智慧、烦恼来区分。

四、圆满的信仰

1、有信仰才有希望

我们要了解一个民族,要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,这个民族好不好,就要了解这个民族有没有信仰。在世界上也好,在我们国家也好,好多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,比如信仰佛教、伊斯兰教……也有好多个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,当然也有同一个民族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,或者说也有人不信仰宗教,各种情况都是有的。我们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,他相信什么,他信仰什么,这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信,问题就很大,什么都不信就进入了虚无主义的状态。人总是要有信仰,而信仰佛法是最好的、最究竟圆满的、最稳妥的。当然这是因为我们是出家人、是佛教徒才这么说。实际上,因为我们有真正的体验,我们有真正的感受,所以我们这么说也不为过,我们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。

2、信心很重要

如何让一个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稳,越走越有信心,越走越能够接近于我们的目标 ——趋向于圆满,让自己的生命内涵更加丰富多彩?对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。所谓“自己的定位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如何来认识自己,在整个生命历程当中何去何从,找到自己的下手处。

如果我们没办法定位,就说明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。虽然我们人在这个讲堂里,心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;我们人在家里,心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;我们人在单位里、在学校里,但是我们的心在哪里?这个心永远无所依皈,永远无所着落。为什么心永远无所依皈呢?就是对什么都不信,对什么都有怀疑,或者说对什么都信不起来。因为信不起来,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要产生怀疑。

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种信心,对三宝的信心。这种信心培养起来,才能够启发我们的善良,才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,才能够改变我们内心里面种种的烦恼与业。

如果没有信心作为前提、没有信仰作为前提,我们所有的一切就仅仅是在文字理论上的推演。单纯在文字理论上的推演,与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,这种意义是不大的。这不是真正在学习佛法,不是一种宗教的行为,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。特别注意就说明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,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。

这样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,或者今天解决了,它明天又出来;明天解决了,后天又出来,它从根本上解决不了。这方面我们要去对治,我们要去注意。

3、对治烦恼靠修行

我们怎么去对治烦恼,我们怎么去注意它呢?注意我们自己的思想、我们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,如理不如理,如法不如法,是不是有问题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对三宝、对佛法产生怀疑的时候,就是烦恼出现了。烦恼出现的时候,就要靠佛法来对治。我们一看一比对,发现思想已经脱离了佛法,违背了佛法,那么这种思想就要不得了。这样一来,我们的认知、我们的见解,就会得到很及时的调整。

那么如何对治呢?就是要去修行,修行才是真正的对治法。比如犹太教徒,他们在安息日是绝对不工作的;基督教徒每个礼拜是绝对要去做礼拜的;穆斯林每天向麦加祷告五次。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时时刻刻对自己信仰的对象能够真正地皈依,真正地回归,真正地来收敛自己这些世俗散乱的身语意行为。否则的话,我们美其名曰在学佛,是佛教徒,而实际上我们的所作所为,很难根据佛法的观念来实践。

我们只有在真正对治烦恼的时候,只有真正去用功、去修行的时候,比如念经、打坐,或者我们研讨,或者用佛法来比对、来对治自己内心的时候,用功的时候、用法的时候,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条件,自己是否对治得了内心的烦恼。如果我们没有刻意花工夫去对治烦恼,我们一天当中,乃至一年当中都是处在无明状态;我们只有刻意去对治、去用功的时候,才有办法去发现我们的问题、我们的烦恼;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、烦恼,才是修行的开始、用功的开始。如果没有发现、发现不了,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心外做功夫,都是在心外来论法,都是在心外来论道。

五、学佛的方法和路子

1、共修的殊胜

大家工作比较忙碌,但我们一个礼拜至少要有一次同学共修的机会,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内心善法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。在家的时候,自己孤单单的一个人很难培养出来慈悲心,智慧和愿力也启发不出来。久而久之,我们人的性格就会变得很孤僻,就不容易合群、不容易同别人相处,更不要说去帮助、利益人。我们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掌握不了,都做不好,怎么去成佛?怎样去自利利他?怎样来发菩提心、发大乘心?

我们学大乘佛法跟学二乘是不一样的,很少有人说我们要学二乘。我们都要学佛,学佛就是要成佛,很少有人说我们要学罗汉、我们要成罗汉。既然我们要学佛,就要有学佛的方法和路子,照这种方法和路子去做,我们才能够成佛。不然的话,我们对学佛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,如何来谈学佛?如何来谈成佛?我们要学佛,就必须要有很远大的目标,很高远的志向,要有很深刻的生命体验。获取这些生命的体验就靠修行。很高远的生命目标和志向,要靠我们的发心、发愿,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潜能。我们不断发愿,内在的潜能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。不忘发心,我们才不会迷茫,不会迷失自我,生命才会有方向;我们对佛法有真正的体会,这种动力才不会枯竭。这是一体的,不可偏颇。

一个人、十个人、一百个人,这种业其结果是不一样的。一个人的业力是非常微弱的,而十个人、一百个人、一千个人的业力就非常大。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颗火苗一样,星星之火,不小心被风吹灭了,灭了就不容易再燃烧起来。我们把这些火星,一点一点地集聚在一起,变成火把、变成火炬,它会永远在燃烧、永远在发光,能够永远照亮人世间,利乐诸有情,那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个道理跟一滴水放在大海里面永不干枯是一样的。

2、用身语意诠释信仰

我们应如何来实践佛法,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对佛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,让自己生命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?刚才谈到信仰,信仰什么?信三宝,信业果。业决定一切。那么,如何来信三宝?如何来信业果?如何来信,不是仅仅指如何来认识业果的原理,如何来认识三宝的意义,而是要搞清楚信什么和怎么信,不仅是指怎么来认识信仰的对象。

信什么?我们怎么信?要用我们实际的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我们在信什么,我们怎么信。否则的话,我们永远弄不清楚什么是信仰。信仰,就是要在我们身语意三业当中去体现。反过来说,我们身语意三业的一切,因为有信仰的基础和信仰的根本,所以我们的行为是不共世间的,我们的行为有特别的意义,我们的行为是趋向于成佛的。只有用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佛法的时候,才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生命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弯。否则的话,我们自己还是自己,佛法还是佛法,两者永远不能结合在一起。

3、走佛菩萨开好的路

佛法讲“普度众生”。大乘佛法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去成佛,发大乘心。大乘佛法在过去被比喻为一艘大轮船、一部大汽车。我们要过大海,游泳是游不过去的,我们会掉到大海里死去。这时我们需要靠轮船、车子的力量,需要佛法的力量。然而,我觉得有比开车、驾船更好的方式,比如你可以建一座桥、修一条路,对不对?如果你建一座桥,大家在桥上走路也好、坐车也好,他就不会沉沦到苦海里;如果你开一条路出来,千千万万的人都不会迷路,都能够到达目的地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开路的人有时候比驾车的人更重要,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路只有车,你车也开不出去,你怎么去开呢?

我们今天能够学到佛法,都是因为过去的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为我们开好了这条路,所以我们才能够在这条路上学修。这是有路了,我们看到路了,因为有路肯定就有目的地,我们照着这条路去走就能够到达目的地。

4、常到三宝地充电

有时候,我们自己的这部车子在路上出问题、出现不能跑的情况也在所难免。汽车损耗、汽油不足……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。那么汽油不足怎么办呢?就需要加油。汽车损耗了就需要检修、维修,这样才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。我们来到寺庙里对自己来说,就是在检修自己的身语意三业,整个身心检查、修理一遍,同时也在充电、加油。只有这样,我们在整个佛法修学的道路上才能够越走越稳,越走越远,越走越不会迷失、不会停顿。一次、两次充电是不够的,十次、一百次也是不够的,要永远去用功,永远去努力,永远去发心,永远去做。如果你做一次却停留很久,内在的动力肯定会不足,肯定会下降。

三宝地如同发电站一样,里边有充足的电源,足够给每个人去充电。所有的人都离不开三宝地,离不开三宝,离不开同行善友、善知识对自己的帮助。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氛围,佛法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传承。这种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,这要靠大家的力量,要靠大家的发心。

我们到庙里来修学佛法,不是来得到一两个很简单的概念。佛法的概念,一次、两次,一天、两天,一年、两年,在三宝地慢慢熏陶就会知道了,五乘佛法、戒定慧、贪嗔痴……都会知道。我们不是来获得几个佛法的名言概念而已,整个实践过程是我们修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我们生活的核心部分。

六、如何与佛法相应

人的语言具有局限性,而佛陀的境界是无限的。佛陀的境界是无有边际的,是圆满的,是无限的。我们用世间所有的语言来形容佛法有多么好,都是不够的,佛法永远不止这样一些简单的意义。我们不能在这些名言工具上停滞不前,我们更不能在这些形式上停滞不前。“形式上”是什么意思呢?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,就是拘泥于宗教的这些形式,佛教的这些形式。我们更需要的是它的内涵、它的核心。内涵和核心就是佛法。无论内涵也好,核心也好,关键点就是佛法。

佛法是佛陀为我们凡夫众生宣说的,但是我们在理解它时,又是千差万别、各不相同的。每一个人对佛法理解不同,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错的,我们本身就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点来诠释佛法。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如何在这些点上,找到自己相应的点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地。佛陀说: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。”不同的法门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,都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,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长远的心。

古往今来,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出世,那么多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示现,是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。众生非常非常多,无量无边,有些众生跟释迦牟尼佛有缘,有些众生跟弥勒佛有缘,有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缘,有些众生同观音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文殊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普贤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地藏菩萨有缘……也就是说,不同的佛菩萨他们总的愿都是一样的 ——要度众生,但是他们的缘不一样。这个缘不一样是由我们凡夫的条件决定的。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,决定了我们同什么佛菩萨、善知识相应。

反过来说,我们发了什么心,我们发了什么愿,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去实践,然后慢慢就会跟什么佛法相应,就跟什么样的佛菩萨相应。相应不相应,相应的程度如何,都是根据佛法去判断的,而不是从形式上面去判断。从形式上面来判断,每个人都是三宝弟子,都是佛教徒,这肯定不会有错。虽然每个人都是佛教徒,都是三宝弟子,但是每个人又不同,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法相应的程度、相应的点不同,这点就很重要。我们要找到下手处,要找到立足点,就必须要找到相应的部分,这样才会有信心。

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我们找不到路,我们对很多佛菩萨、很多的经典、很多善知识生不起信心,或者说轻毁、诽谤、不信等,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造成的。因为我们有业障,所以我们对佛菩萨的信心就生不起来,或者说对其他的法门生不起信心来。这两个就是不同的意思: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下手处;还有一个,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学习的这些佛法,还不知道的、不了解的这些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我们是一个什么心情,是一个什么心态,是一个什么态度,这很重要。如果我们生不起信心,至少说明,我们学得还不够,我们学得还不好。我们学够了,我们学好了,我们就通达了。法法都是相同的,法法都是相通的,法法都是无碍的,佛佛道同,这是肯定的,都能够通的。

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主题:在自己生命的缘起点上,如何很好地与佛法相应。我想大家如果能够好好体会,好好去认识,好好去努力,这种信心一定会得到不断增强。

以此供养大家。

一、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,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,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。多生多劫以来,我们都在六道当中轮回,头出头没。今天,我们能够来到清净的三宝地,与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出家同学、在家同修一起修学佛法,显得更加难能可贵,尤其在末法时代更是不可多得的。为什么有这么多发心纯正、知见正确的人,能够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照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?换一个角度看,在未接触佛法以前,我们身边是一些什么人,我们认识结交的是一些什么朋友?我们现在身边是一些什么人,是一些什么朋友?过去那些朋友天天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内容,我们自己又是同对方天天谈些什么话题,说些什么话,做些什么事?有时候一回想就会觉得很害怕,也会觉得很无聊,更多的情况下会觉得无奈、无助。这些大家都能感受得到,觉察得到。来到三宝地以后,接触良师益友和同行善友后的那种欢喜快乐,那种自己对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、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。我们所得到的佛法的真实利益,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创造的,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发明的。我们都是跟佛法僧三宝,跟历代的祖师大德、善知识学习的。未成佛以前要一直学习,难学能学,尽一切学。我们都是在学习的阶段、修行的阶段、完善自我的阶段、超越自我的阶段。不仅我们在家的同修要学,我们出家的同学亦复如是,更需要学,要学得更好,才有能力去带动在家的同修,大家一起来学。只有我们学得比较久、比较长的同学越来越好,才有能力更好地护持僧团,才有能力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进入三宝地,进入佛门,共同修学佛法。这就是我们生命同佛法的联系,佛法在自己生命当中扎根的体现。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常会遇到问题、遇到困难、遇到烦恼,这些都在所难免。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?我们遇到烦恼、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。如果我们不学佛法,会认为有烦恼很正常,甚至会认为只有把烦恼发泄出去,烦恼才不会在自己内心留存。佛法对这点的认识刚好相反。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的种子、有业的种子、有烦恼业的原因,就会导致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非理作意、虚妄分别,一大堆错误的、片面的看法和见解都会出现。二、佛法与世间法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后,已经完全了知、通达真相,亲自证悟到诸法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胜义谛 ——涅?,成佛的境界。这些成佛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,是可以用语言文字、逻辑去说明的,也是能够为所有的人所验证的。我们要来体验、用功,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法、开示,一步一步去实践,我们也会有感受和体会,能够得到快乐,逐渐会进步,会越来越好。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?我们学的教法是佛陀的语言,佛陀的语言表达的是佛的境界,佛的境界是至善圆满、清净圆满的境界。圆满代表一切,圆满是没有欠缺,圆满是没有偏颇。凡夫的语言都是世间法,凡夫的文字也是世间法。世间上所有的语言跟文字不足以用来说明、诠释佛法,因此,佛法传入中国以后,很多新的名词、词汇、文字出现了。在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我们学习佛法要从语言、文字、音声入手,但是佛法的语言、文字、音声跟世间法的语言、文字、音声又有差异。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,在世俗社会所熏习、理解、掌握的语言、文字、声音,我们的思维、我们的思考等,这一切都是根据世间法来的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考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思维,根据世间法来进行逻辑推理。久而久之,我们对佛法不仅学不进去,甚至会越走越远,越学越离题。学来学去,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佛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,他要让我们做什么,他要让我们成为什么。世俗社会里有很多的痛苦,当然也有少量的快乐,归根结底苦多乐少。我们学佛法就要慢慢去解决这个问题,让快乐越来越多,痛苦越来越少。世间法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只会让痛苦增加,快乐减少;佛法会让快乐增加,痛苦减少,最后没有痛苦。这种价值观,这种究竟的目的,与世间法是不同的,也可以说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子。这就是宗教,就是佛法。佛法本身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所需要的,也是我们个人生活的核心内容。如果我们没有佛法的行持,没有佛法的实践,不懂佛法,我们的生活就缺乏核心部分,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彰显不出来、体现不出来。体现不出我们生活的意义,自然而然我们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了。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有乐趣,我们的行为为什么有意义,其原因就是有佛法。三、名相无自性 善法是良药1、虚妄的名相佛法一方面既要借助语言文字,一方面又要不被语言文字所拘泥,超越语言文字。这就关系到我们如何来理解语言文字的问题,“名”和“相”的问题。比如说大家看到我的手,你可以说它是一只手,也可以说这一只是左手,这一只是右手。为什么说这是右手、这是左手?这是对我的这个身体来讲,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右边,就是右手;这只手在我身体的左边,那么它就名为左手。但是它同时又可以叫做手,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两只手。我举这个比喻的目的在哪里?左跟右的名言,是对自己的身体来讲,反过来讲,如果不对自己的身体来讲,那么左跟右的名言就没办法安立。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事物,都会给它安立一个名言。安立一个名言以后,我们才有办法听到这个名言,内心浮现出这个物体的相状、形象。我们听到某某人的名字,我们内心里面即刻就能够显示出某某人的形象;我们听到某一个建筑物的名字,如人民大会堂、故宫,内心里面即刻就能够显示出它的相状。这就是名跟相的一种关系。反过来说,名里面包括了一定的内容,或者说是包含了特定的内容。那么相呢?相状,每一个法,世间法也好,出世间法也好,也包括了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状态和内涵。世间所有的名、相都是变化的,是假名假相的安立。假名假相的安立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我们从小到大,时时刻刻都在变化,所以这个相是假的,它是能够变化的。我们的名字也是一样的,你可以改名字,你今天可以这么叫,明天你换一个叫法。你说我现在要改成什么名,到派出所一改就可以了。事实上,我们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这些假名、假相当成真的,执著于我们自己的假名、假相,由此引发一切的问题。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皆空,名相也都是空的,都是无自性的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、我们心意识所感觉到的,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。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上一切法的虚妄分别,种种的名跟相,目的不是要来否定这个世间,而是告诉我们,不要执著于这个世间,不要迷恋于这个世间,要超越于这个世间,要解脱于这个世间一切的名跟相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用对治法,用佛法来对治自己对假名、假相的执著。我们要慢慢去培养这种力量。这种力量的培养需要靠佛法、靠修行、靠用功,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对治。我们认识烦恼的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。我们怎样下手,怎样去对治呢?刚才谈到了对名相的认识,接下来怎么办呢?2、善心生智慧现在的人都非常聪明,智力很好。我们常常会听到“聪明过人”这句话,但是我们没有听说过“善良过人”。很聪明的人不一定很善良,很善良的人不一定很聪明。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善良,变得越来越好,对所有的人都善良。一个人的本性、本心、身语意三业清净无染,无私无我,并且具足悲心、愿力,他自然而然就会善良。我们学佛法,与其说是培养我们的能力,培养我们的文化知识、智慧,倒不如说是培养善心、良心,培养我们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启发我们的佛性。反过来说,我们有这种心理,我们内心有这样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,这就是佛法的种子在我们内心扎根、发芽的一种体现。如果我们内心具足善良,自然而然我们的智慧就会显发,因为他对人事物的看法、认识和判断是不同于世间人的。我们要从有漏的善法,逐步转变到无漏的善法、无为的善法,所以佛法要解决的是善跟恶的问题,也就是烦恼与智慧的问题。智慧就是善,烦恼就是恶。善、恶的特点就是从智慧、烦恼来区分。四、圆满的信仰1、有信仰才有希望我们要了解一个民族,要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,这个民族好不好,就要了解这个民族有没有信仰。在世界上也好,在我们国家也好,好多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,比如信仰佛教、伊斯兰教……也有好多个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,当然也有同一个民族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,或者说也有人不信仰宗教,各种情况都是有的。我们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,他相信什么,他信仰什么,这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信,问题就很大,什么都不信就进入了虚无主义的状态。人总是要有信仰,而信仰佛法是最好的、最究竟圆满的、最稳妥的。当然这是因为我们是出家人、是佛教徒才这么说。实际上,因为我们有真正的体验,我们有真正的感受,所以我们这么说也不为过,我们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。2、信心很重要如何让一个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稳,越走越有信心,越走越能够接近于我们的目标 ——趋向于圆满,让自己的生命内涵更加丰富多彩?对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。所谓“自己的定位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如何来认识自己,在整个生命历程当中何去何从,找到自己的下手处。如果我们没办法定位,就说明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。虽然我们人在这个讲堂里,心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;我们人在家里,心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;我们人在单位里、在学校里,但是我们的心在哪里?这个心永远无所依皈,永远无所着落。为什么心永远无所依皈呢?就是对什么都不信,对什么都有怀疑,或者说对什么都信不起来。因为信不起来,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要产生怀疑。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种信心,对三宝的信心。这种信心培养起来,才能够启发我们的善良,才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,才能够改变我们内心里面种种的烦恼与业。如果没有信心作为前提、没有信仰作为前提,我们所有的一切就仅仅是在文字理论上的推演。单纯在文字理论上的推演,与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,这种意义是不大的。这不是真正在学习佛法,不是一种宗教的行为,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。特别注意就说明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,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。这样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,或者今天解决了,它明天又出来;明天解决了,后天又出来,它从根本上解决不了。这方面我们要去对治,我们要去注意。3、对治烦恼靠修行我们怎么去对治烦恼,我们怎么去注意它呢?注意我们自己的思想、我们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,如理不如理,如法不如法,是不是有问题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对三宝、对佛法产生怀疑的时候,就是烦恼出现了。烦恼出现的时候,就要靠佛法来对治。我们一看一比对,发现思想已经脱离了佛法,违背了佛法,那么这种思想就要不得了。这样一来,我们的认知、我们的见解,就会得到很及时的调整。那么如何对治呢?就是要去修行,修行才是真正的对治法。比如犹太教徒,他们在安息日是绝对不工作的;基督教徒每个礼拜是绝对要去做礼拜的;穆斯林每天向麦加祷告五次。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时时刻刻对自己信仰的对象能够真正地皈依,真正地回归,真正地来收敛自己这些世俗散乱的身语意行为。否则的话,我们美其名曰在学佛,是佛教徒,而实际上我们的所作所为,很难根据佛法的观念来实践。我们只有在真正对治烦恼的时候,只有真正去用功、去修行的时候,比如念经、打坐,或者我们研讨,或者用佛法来比对、来对治自己内心的时候,用功的时候、用法的时候,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条件,自己是否对治得了内心的烦恼。如果我们没有刻意花工夫去对治烦恼,我们一天当中,乃至一年当中都是处在无明状态;我们只有刻意去对治、去用功的时候,才有办法去发现我们的问题、我们的烦恼;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、烦恼,才是修行的开始、用功的开始。如果没有发现、发现不了,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心外做功夫,都是在心外来论法,都是在心外来论道。五、学佛的方法和路子1、共修的殊胜大家工作比较忙碌,但我们一个礼拜至少要有一次同学共修的机会,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内心善法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。在家的时候,自己孤单单的一个人很难培养出来慈悲心,智慧和愿力也启发不出来。久而久之,我们人的性格就会变得很孤僻,就不容易合群、不容易同别人相处,更不要说去帮助、利益人。我们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掌握不了,都做不好,怎么去成佛?怎样去自利利他?怎样来发菩提心、发大乘心?我们学大乘佛法跟学二乘是不一样的,很少有人说我们要学二乘。我们都要学佛,学佛就是要成佛,很少有人说我们要学罗汉、我们要成罗汉。既然我们要学佛,就要有学佛的方法和路子,照这种方法和路子去做,我们才能够成佛。不然的话,我们对学佛的概念还没有弄清楚,如何来谈学佛?如何来谈成佛?我们要学佛,就必须要有很远大的目标,很高远的志向,要有很深刻的生命体验。获取这些生命的体验就靠修行。很高远的生命目标和志向,要靠我们的发心、发愿,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潜能。我们不断发愿,内在的潜能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。不忘发心,我们才不会迷茫,不会迷失自我,生命才会有方向;我们对佛法有真正的体会,这种动力才不会枯竭。这是一体的,不可偏颇。一个人、十个人、一百个人,这种业其结果是不一样的。一个人的业力是非常微弱的,而十个人、一百个人、一千个人的业力就非常大。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颗火苗一样,星星之火,不小心被风吹灭了,灭了就不容易再燃烧起来。我们把这些火星,一点一点地集聚在一起,变成火把、变成火炬,它会永远在燃烧、永远在发光,能够永远照亮人世间,利乐诸有情,那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个道理跟一滴水放在大海里面永不干枯是一样的。2、用身语意诠释信仰我们应如何来实践佛法,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对佛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,让自己生命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?刚才谈到信仰,信仰什么?信三宝,信业果。业决定一切。那么,如何来信三宝?如何来信业果?如何来信,不是仅仅指如何来认识业果的原理,如何来认识三宝的意义,而是要搞清楚信什么和怎么信,不仅是指怎么来认识信仰的对象。信什么?我们怎么信?要用我们实际的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我们在信什么,我们怎么信。否则的话,我们永远弄不清楚什么是信仰。信仰,就是要在我们身语意三业当中去体现。反过来说,我们身语意三业的一切,因为有信仰的基础和信仰的根本,所以我们的行为是不共世间的,我们的行为有特别的意义,我们的行为是趋向于成佛的。只有用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来诠释佛法的时候,才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生命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弯。否则的话,我们自己还是自己,佛法还是佛法,两者永远不能结合在一起。3、走佛菩萨开好的路佛法讲“普度众生”。大乘佛法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去成佛,发大乘心。大乘佛法在过去被比喻为一艘大轮船、一部大汽车。我们要过大海,游泳是游不过去的,我们会掉到大海里死去。这时我们需要靠轮船、车子的力量,需要佛法的力量。然而,我觉得有比开车、驾船更好的方式,比如你可以建一座桥、修一条路,对不对?如果你建一座桥,大家在桥上走路也好、坐车也好,他就不会沉沦到苦海里;如果你开一条路出来,千千万万的人都不会迷路,都能够到达目的地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开路的人有时候比驾车的人更重要,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路只有车,你车也开不出去,你怎么去开呢?我们今天能够学到佛法,都是因为过去的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为我们开好了这条路,所以我们才能够在这条路上学修。这是有路了,我们看到路了,因为有路肯定就有目的地,我们照着这条路去走就能够到达目的地。4、常到三宝地充电有时候,我们自己的这部车子在路上出问题、出现不能跑的情况也在所难免。汽车损耗、汽油不足……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。那么汽油不足怎么办呢?就需要加油。汽车损耗了就需要检修、维修,这样才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。我们来到寺庙里对自己来说,就是在检修自己的身语意三业,整个身心检查、修理一遍,同时也在充电、加油。只有这样,我们在整个佛法修学的道路上才能够越走越稳,越走越远,越走越不会迷失、不会停顿。一次、两次充电是不够的,十次、一百次也是不够的,要永远去用功,永远去努力,永远去发心,永远去做。如果你做一次却停留很久,内在的动力肯定会不足,肯定会下降。三宝地如同发电站一样,里边有充足的电源,足够给每个人去充电。所有的人都离不开三宝地,离不开三宝,离不开同行善友、善知识对自己的帮助。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氛围,佛法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传承。这种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,这要靠大家的力量,要靠大家的发心。我们到庙里来修学佛法,不是来得到一两个很简单的概念。佛法的概念,一次、两次,一天、两天,一年、两年,在三宝地慢慢熏陶就会知道了,五乘佛法、戒定慧、贪嗔痴……都会知道。我们不是来获得几个佛法的名言概念而已,整个实践过程是我们修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我们生活的核心部分。六、如何与佛法相应人的语言具有局限性,而佛陀的境界是无限的。佛陀的境界是无有边际的,是圆满的,是无限的。我们用世间所有的语言来形容佛法有多么好,都是不够的,佛法永远不止这样一些简单的意义。我们不能在这些名言工具上停滞不前,我们更不能在这些形式上停滞不前。“形式上”是什么意思呢?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,就是拘泥于宗教的这些形式,佛教的这些形式。我们更需要的是它的内涵、它的核心。内涵和核心就是佛法。无论内涵也好,核心也好,关键点就是佛法。佛法是佛陀为我们凡夫众生宣说的,但是我们在理解它时,又是千差万别、各不相同的。每一个人对佛法理解不同,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错的,我们本身就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点来诠释佛法。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如何在这些点上,找到自己相应的点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地。佛陀说: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。”不同的法门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,都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,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长远的心。古往今来,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出世,那么多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示现,是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。众生非常非常多,无量无边,有些众生跟释迦牟尼佛有缘,有些众生跟弥勒佛有缘,有些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缘,有些众生同观音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文殊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普贤菩萨有缘,有些众生同地藏菩萨有缘……也就是说,不同的佛菩萨他们总的愿都是一样的 ——要度众生,但是他们的缘不一样。这个缘不一样是由我们凡夫的条件决定的。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,决定了我们同什么佛菩萨、善知识相应。反过来说,我们发了什么心,我们发了什么愿,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去实践,然后慢慢就会跟什么佛法相应,就跟什么样的佛菩萨相应。相应不相应,相应的程度如何,都是根据佛法去判断的,而不是从形式上面去判断。从形式上面来判断,每个人都是三宝弟子,都是佛教徒,这肯定不会有错。虽然每个人都是佛教徒,都是三宝弟子,但是每个人又不同,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法相应的程度、相应的点不同,这点就很重要。我们要找到下手处,要找到立足点,就必须要找到相应的部分,这样才会有信心。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我们找不到路,我们对很多佛菩萨、很多的经典、很多善知识生不起信心,或者说轻毁、诽谤、不信等,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造成的。因为我们有业障,所以我们对佛菩萨的信心就生不起来,或者说对其他的法门生不起信心来。这两个就是不同的意思: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下手处;还有一个,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学习的这些佛法,还不知道的、不了解的这些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我们是一个什么心情,是一个什么心态,是一个什么态度,这很重要。如果我们生不起信心,至少说明,我们学得还不够,我们学得还不好。我们学够了,我们学好了,我们就通达了。法法都是相同的,法法都是相通的,法法都是无碍的,佛佛道同,这是肯定的,都能够通的。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主题:在自己生命的缘起点上,如何很好地与佛法相应。我想大家如果能够好好体会,好好去认识,好好去努力,这种信心一定会得到不断增强。以此供养大家。

老黄历举报投诉方式:电话: 邮箱:接受色情、低俗、侵权、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
版权所有:老黄历网Copyright © 1996-2024   闽ICP备2021002822号-21 All Rights Reserved